中华文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教育 > 中华文脉

古人旅行那些事儿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世界儿童文学网

  旅行是人的天性,古人今人都一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古人虽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一面,但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另一面。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种文教与践行相结合的观念,也深深嵌在士大夫的生活哲学之中。

  明末清初的文人张履祥谈到文人旅游时认为有“三乐”:“一者尽交其地所产贤人,一者多购其地所传典书,一者登览其地山川奇丽,与夫古人往迹。”(《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寄倪寄生闽中》)现代人出门旅行,互联网订票,查攻略订酒店都十分便捷,可在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古代,古人出游如何准备,如何出行,如何分享所见所感?

  古人出行也要做攻略?

  古代有旅游图书可以获取旅游信息,如路程书、舆地图、游记、地方志……大名鼎鼎的《山海经》就是出行宝典之一,作为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了几十种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和解决办法,还记录了百余种野菜野味,简直就是古人旅行的生存手册、保命指南。另一种简便省事的办法就是参考前人游记,这类作品模山范水、专门记游,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主,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这无疑起到了旅游手册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会搜罗沿途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事项。徐霞客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作的《徐霞客游记》,对中国的山川名胜、地形地质、民情风俗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可谓一册在手,旅行不愁。直至今日,仍有不少驴友拿着此书打卡。无论古今,跟着资深旅行博主走总没错。

  古人出门也要查“身份证”?

  据说西周时期,周王在边境设立的十二道关卡是我国最早的关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强争霸,狼烟四起,各国设卡立哨就十分普遍了。由于哨卡功能特殊,地位重要,关系到各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要枢,所以普通人要通过这些关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即使是一些社会“名流”,想要蒙混过关也很难,于是就有了伍子胥因无法出韶关而急得一夜白头的故事。

  古代所查的“证”也就是影视剧中常见的通关文牒。通关文牒,也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

  古人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一想到古代旅游,是不是立刻“脑补”出纵马踏风、恣意潇洒的场景?其实古代想要行万里路当真不易,大部分时候都是靠双脚丈量世界。古人先后用过的交通工具有牛、驴、马、船。于是就有了骑牛的士族大夫、骑驴的说客、骑马的侠士以及游船的文豪等等。车也有很多种,骡车以速度取胜,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多是达官贵人使用。车身悬挂铁铃,行进时发出声响,数里之外可闻,宛如喇叭,好让对面来的车辆有预先避让的准备。无论是步行,还是骑骆驼、骑马、坐牛车、坐轿子……出行一趟十天半个月很平常,半年一年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古人出行吃住在哪里?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汴京客店林立,尤其是临着汴河大街的相国寺附近更是客店密集,往来官员、商贾、士兵,皆安泊于此。如此繁华情景,可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形象的描绘。虽然古时候通信不发达,但旅店业已经比较发达,那时住旅店前还要登记姓名、籍贯、职业、目的地等资料。古代旅店也有豪华间、标间,以及多人间的区分,不仅可以在店里吃饱喝足安心睡觉,店小二还会帮忙喂马、修车,为客官提供五星级的服务。

  古人出行带什么?

  古人可不像现代人那般潇洒,背个包就走,旅行动辄数月,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行李里要准备各种生活用品。北宋科学家沈括游历后作的《梦溪笔谈》中提到,出远门的行李很重要,除了衣服、铺盖、炊具外,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等都不能少,尤其古代客栈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夜壶也必须自带。此外,旅行还要准备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古代交通不太便利,其间天气阴晴不定,薄厚衣物是行囊必备。此外,防雨的蓑衣、斗笠、便于行路的鞋子也必不可少。在西北一些风沙较大的地方,则需要准备斗篷与束口的衣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避讳字能否为《兰亭序》真伪添一别证

下一篇“器以藏礼”的青铜匜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