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涌动:国内一半高校改名愈演愈烈

暗潮涌动:国内一半高校改名愈演愈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背景]

  目前,拥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武汉工业学院正在筹划第四次更名,计划在2009年更名为武汉工商大学,但较为遗憾的是该校名并非学校最想要的,最想要的却是其过去用过的校名。积极筹划更改校名的高校,并非武汉工业学院一家。据悉,在全国1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近十年来近一半高校改了校名。

  时下,高校改名正潮汐涌动,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试问高校为何竞相“变脸”,里面自有一番缘由——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硕士、博士点的增设,相当一部分高校在达到一定标准后,便相继纵身跃入改名大潮中。一方面,我国的大专院校更改校名成为一种时尚,许多高校为了换一个好听的名字真是耗神费力,大有“名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另一方面,面对一些日渐生疏的老面孔,考生和家长们一时之间竟有些看不懂了,甚至在报考时颇感困惑,难以确定好方向。

  林林总总高校名 熙熙攘攘入眼帘

  面对林林总总的高校名,我们不妨先对其加以解析。除了清华、复旦等这些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的校名外,高校名大多是如此结构而成的:地域+学科(或性质)+学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二是冠以区域“华北”、“华东”、“西北”、“华中”、“华南”等,以彰显其较强的实力;三为前缀省名,系应用最广泛的冠名法,一般来说冠省名的学校多是省属院校;四是加城市名,学校之所以决定选择城市名常常希望凭借其价值含量来提升自己,如北方交通大学在2003年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以突显其地域优势。其他的如上海、天津、南京、西安等大城市也很受青睐。

  大学改名,对外的理由一般有二:一为校名和学科不相适应,二为几所学校合并成新校。内在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改名者主要有下面几个趋向:一是专科“学校”晋升为“学院”,本科“学院”改称“大学”,专科升本科学院并非易事,大多是几个专科合并在一起;二是去掉纺织、冶金、船舶等原有专业名称,以显示其综合性;三是突出地域性影响,显示出大地域的效应;四是科技、理工、工业、工程等字眼儿大受追捧,一些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等貌似综合类院校,不少系从行业院校“变脸”而来,高校改名中,最炙手可热的两个词是“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农林地矿类大学“摘帽”,冠之以“工”字头,比如“矿业”多改为“工业”、“理工”、“科技”;五是因高校合并而重新命名,几校合而为一的,不是沿用其中实力最强的大学原名,就是重新命名。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更改名称是有规定的,如学院要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其一,100名以上正教授;其二,8000名本科在校生;其三,三大学科门类,每门有三个以上专业;其四,有10个以上硕士研究点;其五,国家基金项目获奖20项以上;其六,教师中硕士、博士的比例占42%以上;其七,科研课题经费在600~2000万元。

  具备了改名的条件,也不应忽视改名背后的风险。高校改名如同品牌变动,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改名取得成功,实现双赢固然好,对于高校和考生来说都是好事,如北京钢铁学院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北钢以钢铁工业为特色,一直发展很好,但时至今日,钢铁面变得狭窄了,改为科技大学,名实相符。但这里还有一种浅表性的成功,即高校得意而考生发蒙,这就不能说是改名带来的正效应了。而对于考生而言,最理想的就是内外兼修的高校,尽可放心报考,并非是学校单赢。

  东边日出西边雨 几多欢喜几多忧

  追溯之,2000年左右,由于受全国高校合并影响,一部分高校批量更名;前瞻之,2009年,教育部将再次集中受理高校更名。名字可以改,但不可乱改。据了解,教育部为严格管理高校设置工作,2007年3月1日出台《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老教师离开讲台心有不甘服毒欲自杀
·下一篇文章:技校收取学生近万学费后仅培训10余天(组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news/089221691352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