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观察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观察 > 中国教育观察

女子连续八年考研失败折射学历焦虑 考研“高考化”会带来哪些影响?


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前不久提出的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考研人数连创新高,2023年已达到474万。即便竞争压力如此巨大,“考研大军”阵容依旧庞大,考研已有“高考化”趋势,长此以往,会给家庭、就业乃至研究生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问题1 考研何以出现“高考化”趋势?

  连续八年考研失败折射学历焦虑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王维家

  一名女生日前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连续八年考研失败的经历,并附上八张准考证,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无独有偶,另一名“95后”女生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自己考研失败,“陪考”的父母却成功“上岸”,同样引发社会热议。

  两则信息叠加带来了巨大的新闻效应,双双登上热搜榜,成为网民键盘上的谈资。我认为,在谈资之余,更应该将目光投射到其背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看到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需要警惕考研“高考化”现象带来的学历焦虑。

  从22岁到30岁,连续八年锁定考研,即使屡败也不放弃,足见其志在必得。这里姑且不论这个女生缘何屡考屡败,更想探究的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她要屡败屡考,甚至于不惜把最好的年华挥洒在备考和考试上?

  原因固然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恐怕是需求端(用人单位)对学历、特别是高学历的片面乃至过分看重,推高了就业准入门槛,导致供给端(求职者)越来越认为,学历越高就业竞争力就越强,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在社会上形成学历(文凭)推崇的同时,形成了一股“学历焦虑”情绪。大家也许还记得,几年前南方某城市一些中小学高薪招聘教师,最终被录用的几乎全是顶尖大学的博士、硕士,鲜有本科毕业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招聘,即使是劳动条件要求较低的工种,也是动辄要求应聘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另外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生为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愿意选择到较低要求岗位应聘就业,更加挤压了低学历求职者的就业空间。

  学历推崇本来是好事,有助于激励人们好学上进,通过提高学历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知识层次的提升。但是,就业市场如果不顾工种岗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就可能造成学历焦虑,特别是高学历人才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到学有所用、人岗相适,不仅会造成知识的浪费,还会导致学历贬值。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八战考研的女生之所以要屡败屡考,抛开学术追求,也不排除是想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强就业竞争力,而连考八次均未实现“成功上岸”,除了学习方法存在问题等因素外,研考竞争愈演愈烈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逐年攀升,2020年为341万,2021年为377万,2022年为457万,2023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74万。如此庞大的“考研大军”,不可避免会推高报录比,导致研考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顶尖高校热门专业甚至出现像高考那样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无怪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梅兵就提议,要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可谓一语中的。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学历不等于能力,不是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学历也不等于学力,也不是学历越高学力越强,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追求学历,希望深造,立足点要真正放在能力提高和学力提升上,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或一个证明。用人单位招聘员工,也要充分考量工种、岗位需要,实事求是拟定招聘条件,注重德才兼备,能力为首,不片面追逐高学历,不人为推高就业准入门槛,在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同时,避免造成学历焦虑,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招人导向和用人氛围。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AI绘画完成民国才女陆小曼未尽稿,AI人机共创画作首拍落槌价110万

下一篇教师≠编制 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岗和编制脱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