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校长可支配上亿资金 小升初包裹腐败

北京中小学校长可支配上亿资金 小升初包裹腐败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文章作者:刘金松等

  推优和特长生是“小升初”中最“名正言顺”的择校渠道,也最具操作空间。两种方式同样投入不菲,艺术特长生,一节钢琴课、声乐科,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

  上述方式都是累孩子累家长的方式。而真正的VIP通道,则是“共建”模式。共建一般是指国家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与重点学校通过“合作共建”,满足本部门职工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际操作中,共建单位或利用公共资源给学校额外投入,或职工自负费用,以“共建”名义统一给学校。这也被认为是典型的“以权择校”。

  此模式被认为是最能为学校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些优质中学共建单位可达十数个。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中,北京八中共建生占录取学生的比例达17%。作为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企,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的共建学校,涵盖了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的多所热门中学。

  在这些方式之外,还存在一个“条子生”。“条子生”也被称为对教育公平损害最大的一个方式。目前一些重点中学这类生源占到当年招生人数的8%-10%左右。以致有名校不得不在每年开学前,设立“条子办”,专门处理此类事项。

  在择校竞争最为激烈的东城、西城、海淀,电脑派位外的众多择校方式入学比例已达52%。

  北京市早在1994年推行“小升初”基本就近入学政策时制定的目标,提出“择优生要从严控制比例,一般不可超过3%到5%为宜”。

  无法约束的校长

  “小升初”的择校热,已催生出稳固的、明确的利益格局,权力寻租和利益交换。北京市“小升初”内在机制和利益格局中,政府主管部门、重点学校、市场培训机构均参与其中:教育主管部门与重点学校结成利益联盟,重点学校又与培训机构结盟,三者利益共享。

  如人大附中的“华罗庚数学学校”是最早举办的和最有影响的面向小学生的课外培训机构,后更名为“仁华学校”。

  一些培训机构和面向小学生的学科竞赛背后,都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身影。如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管的西城区老教协组织的培训班从三年级起办,跟西城各个小学有交流合作,并为实验中学、35中、北京八中、三帆中学4所中学培训班提供生源。

  在众多择校方式中,对学校而言,最为稳定的是共建。原本为解决中央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京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在激烈的择校竞争中,正逐渐异化为集体占坑“谁给钱,就招谁”。建立共建关系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除部委、央企外,一些中小企业也参与进来。

  对中学而言,无论以何种方式“择校”,最终都要收取“赞助费”,这成为整个“小升初”利益格局中,最直接的利益收入。

  一些家长透露,学校在录取前一般会提前通知,让去交费,“他们都是直接告诉你,交多少,到哪儿交。不会拐弯抹角。”一般在交钱之前,会先给家长一张白纸,然后手抄一份准备好的“自愿捐资助学”申请书,大意是本人自愿捐资,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之类。其实,家长们对此心知肚明。

  这些费用,一般先以自愿捐款的形式存到区教委指定的银行账户或教育基金会账户上,再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北京中小学因“择校费”每年产生的收入在15亿元左右,以最低70%的比例返还,初中阶段的学校可掌控的收入在10亿元以上。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春林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收取共建费的现象。该院曾侦办的一个案例,涉案学校在将共建单位和学生数量报送区教委时,将收取的共建费用采取“高收低报”或者人员数量减少,将降低下来的部分予以截留;此外,将剩下来的名额扩大计划外招生,获取账外“共建费”。

  有的学校干脆将共建费直接存放在共建单位,由校长指定专人负责,收入、支出上,只对校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无腿超人”再到广州
·下一篇文章:南京东方学院违规办学 学校竟是培训机构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news/11931140403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