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灾后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叶斌

另外其实在长知识的时候借这个机会给他们足够的一些知识教育满重要的。刚听说个故事在成都,父亲带了两个孩子开车去聚会,因为孩子上国际学校的缘故,接受灾难教育比较多,印象中知道地震是个很严重的事情,父亲不以为然,因为以前没有太多经验,事后想起很后怕,孩子当时一路上说别开车去市区,(他们人在郊县往市区赶)幸运的是没有出什么事,其实孩子相对说经验比他们多。其实回到前面的话题,国外的不见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他们很多加减乘除,会在生活常识方面教很多。

主持人:社会该做怎么样的引导?

叶斌:心理上我觉得如果是成人的话,个人觉得不太需要很特别的去做引导,我们要相信如果当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当事情很全的话,总体会作出偏理性的判断,所以作为媒介或宣传,比如当你在正常渠道的资讯越充分,来源越客观的话,就可以杜绝一些谣言,在这种情况下伤害最大的就是谣言,谣言传到后来就会人心惶惶很离谱,所以是要有正规渠道不断发布资讯,民众看没有虚假瞒报,那人们就能作出理性的判断,相信理性的判断能做出一个恰当的选择。
张结海:灾后救济急需要心理干预

作者:张结海,知名心理学家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她孩子的性命。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据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灾后心理干预正式出现在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这十多年来心理干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几年来随着环境、气候等的变化,世界进入高风险时期,我国出现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概率也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重视心理干预、加大心理干预工作的力度势在必行。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下一篇文章:专家:进行地震后心理疏导 重建安全感不容忽视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xinli/085292252457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