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涌动:国内一半高校改名愈演愈烈

暗潮涌动:国内一半高校改名愈演愈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等相关文件,规定“新设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国’、‘国家’等字样,不以个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教育部此次对于大学名字的限制,表面上来看是对新设立的高校校名加以限制,深层次上则是对于高校“改名热”的政策降温。

  改名缘何潮涌高校?高等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不少高校改名的基本理由,是原有校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学校的形象,不利于学校的招生、就业,也不利于学校开展科研。简单说,就是追“名”逐“利”。高校改名的好处无外乎两点:一是提升学校的形象,二是有利于学校的招生。高校改名后,带来的直接而显著的效果就是招生。如钢铁、煤矿等“冷门”专业的高校很难吸引考生的目光,而一旦改名为“科技大学”便大不一样了。原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在湖北招收理科生352人,第一志愿填报的仅148人,其中达到分数线的才37人。该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后,生源则逐年攀升。除此,科研项目报批、经费来源等也直接助长了高校改名的升温。

  当改则改,实属必然,如中专升大专的学校、大专升本科的学校、几所学院(大学)合并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而不必改而执意为之,甚而陷于盲目,就大为不妥了。究其实,一所高校的知名度是靠长期的积淀逐渐形成并被人们所认同的,人们评价一所高校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只看校名如何,而是看其能否出人才、出业绩、出成果。加拿大工学院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该校一直没有更改校名的念头。法国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非常重视传统特色和学校声誉,多少年来都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有业内专家对高校改名持保留态度。认为,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还有教育界人士认为,校名好比商品的品牌,好的商家懂得珍爱自己的品牌,学校也应如此。学校更名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若非出于“并校”等非改不可的原因,说明其对原有校名所代表的质量和声誉缺乏信心。名字不等于质量和声誉,叫“大学”并不代表就比“学院”水平高、声誉好。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的大学,应着眼于提高属于这个品牌的含金量。如果仅止于“改名”来提高影响力,难以真正达到目的。

  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瓶旧酒细思量

  校名堪称高校的大招牌。在对高校信息缺乏了解的前提下,考生往往是从名字开始确立第一印象的,可高校说“变脸”就“变脸”,确实令许多考生和家长“看不清”抑或“搞不懂”了,在报考时,往往被校名所惑,感觉云里雾里,如落八卦阵,待慕名进入某高校,又扼腕叹息,无奈悔之晚矣。茫然也好,困惑也罢,正确的态度是,不应以“名”选校,而要进行理性而审慎的辨析。

  对于高校频频变脸,家长和考生大多心态复杂。新浪网最新推出了一项在线调查,1500多名网民点击显示,认为改名“是促进学校发展的好事”的占22.13%,认为“会浪费了原有的名声”的占49.71%;认为改名“影响挺大,不认识它了”的占到64.67%,只有5%表示改名后“更喜欢它了”。一些家长和考生表示,关注校名本身无意义,高校改名不会改变其含金量,因而不会形成误导,从而影响择校;一些高校以校名变更来吸引眼球,扩大招生,这是高校为了适应竞争而做出的必然改变,其用意可以理解,不会影响到理性的家长。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说,现在很多大学名字看起来都很陌生,报考什么大学,不能只看它的现名,还要找原名,因为“改个好听的名字太能糊弄人”。

  不管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不管校名如何变,我们千万莫要为名所困,为名所扰,应该提升对高校的关切度,搞清其“前世今生”,以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报考。

  高校改名情形千差万别,现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老教师离开讲台心有不甘服毒欲自杀
·下一篇文章:技校收取学生近万学费后仅培训10余天(组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n/news/news/08922169135295.htm